网站无障碍 | 适老版 适老版 | 支持IPV6
首页 新闻中心 昭通要闻
昭通卫生职业学院“四主”引领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往心里做、朝实里走、向深里行

发布时间: 2025-03-13

来源:昭通市人民政府

访问次数:

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深入推进“五大强市”建设,聚焦“新双高”和本科职业院校建设,践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实干前行、努力奋斗,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舆论环境。


思想引领坚定“主心骨”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师生用初心砥砺信仰、用行动践行信仰,更加坚定“主心骨”。


坚持以学铸魂,做实理论武装。加强理论学习,2024年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8次,下发政治理论学习清单10期,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健全学习体系,完善主体班次培训、外出交流培训、自主选学培训、在线学习培训机制,组织外出培训2期120人。创新学习载体,举办弘扬教育家精神理论研讨13场次、演讲比赛1次,引导广大教职工躬耕践行教育家精神。

打造学习品牌,做实学以致用。精心打造“姜亮夫大讲堂”文化品牌,开展“姜亮夫大讲堂”18讲,覆盖辐射3.5万余人,言道格物、问学求真、敦行致远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开展“处级干部读书班”14期,班子成员示范带头、以身作则、精彩开讲,为学校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开展“共读经典”12期,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解读,促进思想碰撞与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深化理论阐释,做实入心入脑。把握昭通红色文化丰富内涵,深挖提炼“扎西会议”等思政元素,立项专项课题8个。突出特色建课程,基本构建“扎西会议+本地红色资源”的特色选修课程体系。贯彻精神强阐释,组建“乌蒙语思”理论宣讲团,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题宣讲38场,受众师生突破一万人。


思政育人筑牢“主阵地”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构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持续筑牢“大思政”育人育才“主阵地”。


突出格局建设立机制。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构建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大思政”工作体系,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2次专题会,把思政工作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建立校领导联系机制,校党委书记直接分管马院,每学期至少进行2次调研指导或现场办公;党政主要领导分别联系思政课教师2—3名,每学期讲授思政课2次以上,党政领导班子成员讲授形势政策课或思政课1次以上。建立经费强保障机制,以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配备专项经费,用于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和思政课建设。

突出组织建设聚合力。健全完善体系、增强组织力,优化调整二级学院和机关党组织,深入推进“忠恕初心、济世先锋”党建品牌创建,创建全省高校“一流党建”示范党支部3个、“市级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2个、市级离退休老干部模范党支部1个。严肃政治生活、增强凝聚力,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丰富支部活动内容,让组织生活严起来、活起来、实起来,凝聚起强大的干事创业力量。加强人才储备、增强战斗力,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把综合能力较强的48名青年教师党员选配为党支部副书记或支部委员,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突出课程建设提质量。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从红色故事、红色音乐、红色影视、地方红色文化4个维度探索开设《中国共产党历史》选修课,构建思政课“三体轮动、四知内化”育人模式。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建设,开展思政课联合教研活动,促进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研讨“思政教学+专业教学”,建成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加强实践育人,牵头推进昭通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承办全市中小学思想政治课骨干教师培训120余人次,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精品线,政校企共建实践育人基地7个,初步形成镇彝威“红色文化”、昭鲁“乡村振兴”、盐大“南丝绸之路”3条精品线。

突出队伍建设强效能。选优配强夯基础,加大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建设力度,思政课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84.2%,专职辅导员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95%,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持续壮大。研修赋能强自身,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组织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参加各类研修活动,思政课教师外出培训研修率达100%、辅导员培训全覆盖。争先创优获佳绩,近五年思政课教师获国家级奖项5人次、省级奖项42人次,学生获思政类比赛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1项,12个班级被评为省级先进班集体。


宣传塑势弘扬“主旋律”


坚持全媒联动、全时运维、网络育人,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讲好昭卫故事,传播昭卫声音,提升昭卫形象,凝聚起奋发实干、追赶跨越的“主旋律”。


全媒联动构建“大矩阵”。统筹内宣外宣资源,集中线上线下优势,打造“网、微、台、站、屏”为一体的全媒体矩阵,做实微阵地、微宣讲、微视频“三微”载体,创新宣传方式,拓宽宣传阵地,延伸宣传触角,开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党纪学习教育、全国教育大会等专题宣传专栏,策划开展“一训三风”宣传5期、师德标兵4期、中医经典中的养生智慧13期、“节气之美”27期,一批校园新闻精品亮相网络大平台。

聚焦主题强化“大宣传”。突出“奋斗昭卫、书香昭卫、文明昭卫、美丽昭卫、幸福昭卫、出彩昭卫”6大主题,积极对外宣介办学成效和师生魅力风采,近3年共发布新闻简讯810条、拍摄发布各类视频147个,在市级以上媒体推送新闻48条,其中被省级媒体宣传报道27次,《我们的选择》《我的超能力》等作品深受社会关注,《军训落幕,青春起航!军魂永驻心间,友谊天长地久》最高浏览量达4.5万,扩宽了学校宣传半径,提高了学校美誉度和影响力。

制度护航坚守“大安全”。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制定下发年度学院意识形态工作清单,研判网络舆情风险及防范化解措施12次。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严格落实“三审三校”“一会一报、一事一报”制度,共审批各类报告讲座42场。加强校院两级通讯员、舆情信息员、网络评论员3支队伍建设,邀请媒体专家进校园开展通讯员培训2期,宣传队伍综合素质持续增强。


以文化人涵养“主魅力”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深耕文化建设,厚植育人沃土,让文化成为教书育人的力量根基,浸润学子青春心灵,涵养学子德行品性,充分彰显学院文化“主魅力”。


从大处谋篇,深入推进文化润校。深耕厚重校史文化、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行己有耻、开物成务”的校训,塑立“持经达变、修己安人”的校风,锤炼“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教风,锻造“尊道问学,敦厚崇礼”的学风,形成以“一训三风”为主体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大学精神。征集校歌,创作校记,制作校徽、党建品牌logo,学校文化底蕴更加厚重。

从实处深耕,打造文化特色品牌。加强文明校园建设,弘扬校园文明新风,学校先后荣获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省级文明校园”“省级平安校园”等荣誉。发挥校史馆育人功能,开展“校史大家讲”活动22次、覆盖师生5856人次,通过“情景式”融入学、“沉浸式”常态学,把校史馆变课堂,把展品成教材。大力推进“一院一特色、一院一品牌”文化建设,形成了“昭卫论坛”“昭卫文学”“昭卫运动”等文化品牌。

从小处发力,开展丰富文体活动。做强学校“青年讲师团”,先后开展理论宣讲和政策解读100余场,覆盖师生1万余人次,推动师生行于至诚而问于学、尊其德行而践其勤。组织开展4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促进学生学思贯通、知行合一。带领学生参观市博物馆、市规划馆、龙氏家祠等教育基地30余次,覆盖学生1800多人。组织师生参加“云岭师生说”“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等活动3次,开展红歌比赛、百米画卷、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活动30余场,校园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越来越强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