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 适老版 适老版 | 支持IPV6
首页 新闻中心 昭通要闻

昭通要闻

云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24-12-25

0

乌蒙山下晨光醉,金沙江畔跑者行。12月15日上午,博联经纪·2024昭通马拉松在昭通中心体育馆起跑。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承新,市政协主席申琼等市领导出席活动并为赛事鸣笛发令。本次赛事由昭通市人民政府主办,昭通市政府新闻办、昭通市教育体育局、昭通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联合承办。活动聚焦省委做实“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全力打造新时代“昭通印象”,真正让“在云南-样样好、在昭通-越来越好”成为新时代“昭通印象”的鲜明标识。本次赛事共设置了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健康跑和欢乐跑4个比赛项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及全国各地的近1.2万名参赛选手齐聚昭通。他们在昭通山水间的赛道上竞速,感受速度与激情的碰撞,享受运动带来的无限活力。比赛路线从昭通中心体育馆出发,途经二环西路、鲁甸路、迎宾大道、昭鲁大道,充分展现了昭通城市独特的风貌和魅力,实现了人文景观与赛道条件的完美融合。为保障比赛顺利进行,赛事主办方强化了安保、医疗保障、赛事补给、志愿服务、完赛体验等方面的统筹和服务,还为选手们提供了美食、旅行、住宿等福利,让选手更好地了解昭通、爱上昭通。郭晓东、马洪旗、孔令影、成仁、胡智雄出席活动。
昭通发布

2024-12-17

701

12月13日,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承新主持召开市职教园区项目建设推进会,就项目建设中的重点工作进行再研究、再分析、再部署,强调要统一思想认识,强化项目意识,加大重点项目谋划建设力度,以项目谋划推进实效助推全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杨承新听取了项目施工组织、建设进度、融资、征地拆迁、资金保障等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后指出,市职教园区项目是推动全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项目,将对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杨承新强调,市、区两级和相关部门要做好服务保障,凝聚共识抓项目,汇集力量抢进度,加快职教园区各项目建设,确保早建成、早交付、早使用。要加快征地拆迁工作,做足资金保障,确保项目施工进度有序推进。要坚持问题导向,及时总结复盘,解决存在问题,压紧压实责任,抓实抓细各项工作。要加快宿舍楼、游泳馆、昭通卫生职业学院模拟实训中心项目建设,突出公益性和实用性,进一步优化游泳馆设计方案,按照一级医院标准和要求规划建设模拟实训中心项目,有效提升北市区医疗服务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教育与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要提高融资效率,扩大有效投资,为如期完成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马洪旗出席会议。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

2024-12-16

460

12月9日,市政府与中石油云南销售公司、中石油浙江油田公司举行工作座谈。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承新,中石油云南销售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刘启然,中石油浙江油田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郭建设出席会议并讲话。杨承新对中石油云南销售公司、中石油浙江油田公司支持昭通经济社会发展表示感谢。杨承新说,昭通是革命老区,也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一直以来得到了中石油等央企的大力扶持,帮助昭通在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能规划、资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开拓性进展,希望三方继续保持务实、高效的交流与合作。要加快“昭气昭用”谋划,加大投资及勘探开采力度,积极推进加油站、加气站及其他惠及民生的燃气产业建设,保障好居民燃气使用、城市供热、发电等需求,推动天然气产业一体化发展;要立足长远、科学布局、尽快选址,促进油库规划项目尽快落地建设,做好能源安全增产增供,提高极端天气下的保供能力;要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壮大“三大经济”的部署,立足资源优势,做强资源经济。昭通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推动三方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共谱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刘启然表示,昭通是中石油云南销售公司重点关注和投资的区域之一,将继续践行央企责任与担当,全力支持、共同谋划好“昭气昭用”等各方面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贡献。郭建设表示,中石油浙江油田公司将同昭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加大投资力度,加强能源勘探开采,积极争取天然气就地销售,实现企地共赢,助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王东锋、李卫强、胡智雄参加座谈。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

2024-12-11

510

亚洲象、华盖木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数量增长、分布区增加和扩大;金沙江上的乌东德、白鹤滩等水电站投产发电,绿能澎湃;景迈山、元阳梯田等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开发并进……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的云南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之基。放眼云岭大地,云南正驰而不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高地,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质量,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争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取得更大进展。“绿屏”向荣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亚洲象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3个州市。近年来,活动在云南的野生亚洲象群每年都有小象出生。野象数量恢复增长,是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案例。以云南为核心区域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生态区位重要。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4.1%,各大类群生物物种数却接近或超过全国同类物种数的一半,许多物种只分布于云南。为守护好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和优质的生态环境,云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据介绍,云南省林草部门通过组织编制实施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起草、修订相关办法加强自然公园管理,全面提高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水平。“自然保护地内重要生态系统功能和质量明显提升。”云南省林草局一级调研员子世泽说。目前,云南正在按国家要求部署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待整合优化落地后,自然保护地重复设置、空间重叠等历史遗留问题将得以妥善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现实矛盾冲突将得到极大缓解,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系统性保护水平与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云南亚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贡山、哀牢山4处国家公园候选区纳入全国布局。截至2024年10月,云南省划建自然保护地333处,总面积546.3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26%。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三屏两带”的生物生态安全格局,系统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云南省林草局副局长赵永平说,自然保护地内重要生态系统功能和质量明显提升,超过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绝大多数重要的自然遗迹得到有效保护,为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国家生物生态安全作出贡献。通过人工扩繁与野外回归,云南持续拯救华盖木这一“极小种群物种”。“因成熟种子少、天然更新能力低,华盖木种群繁衍能力微弱。此前调查野生华盖木只有52株,需人工引种栽培,成活后移栽回原生地。”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畴管护分局局长吴代琼说。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已实施两期,调查界定141种植物、50种动物为极小种群物种。有关方面攻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就地、近地、迁地保护等关键技术,华盖木、漾濞槭等30余种极小种群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脱离灭绝威胁。专家认为,极小种群物种保护策略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我国首部地方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率先开展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自然保护地外精准补充建设滇金丝猴等保护小区或者公益保护地、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小区44个,24种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地外重要栖息地得到加强保护……“健全法规、创新机制、开展合作,推动动植物保护工作,工程化保护恢复绿孔雀栖息地9204公顷、亚洲象栖息地600多公顷、滇金丝猴栖息地560多公顷,促进野生动物野外种群自然恢复。”云南省林草局动植物处处长李鹏说,今年以来,云南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投入1亿多元,有效缓解群众生计与野生动物保护矛盾。“绿能”澎湃云南围绕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乌东德水电站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的金沙江干流河道上,从上游来的江水被水电站大坝拦截,“高峡出平湖”的景色蔚为壮观。自2020年6月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以来,截至目前,乌东德水电站累计发电超1500亿千瓦时,有力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风光能资源丰富的云南,绿色能源崛起,经济结构重塑,已建成世界级清洁能源基地,不断线的绿色电能正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云南瞄准“双碳”目标,持续深挖能源潜力,加快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建设,一批项目纳入国家首批项目规划,多个保供给促投资新能源项目加速上马。云南省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省新增开工新能源项目86个、装机664万千瓦,新增投产并网装机672万千瓦,新能源总装机容量突破400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414亿千瓦时、增长81.6%,成为枯期电力供应最大增量。与此同时,云南持续强化水火风光多能联合调度,各类电源实现满发多发,今年上半年,全部发电量达到1970亿千瓦时、增长17.4%。目前,能源产业已是云南第一大支柱产业,澎湃的“绿电”正成为云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最有力支撑,一流的铝、硅企业等市场主体入滇,带动延长产业链的加工制造、配套的原辅料、耗材等向云南转移。从单晶硅棒到硅片再到太阳能电池片,从硅材料生产到产业链集群,云南光伏产业正逐步放大绿色能源效益。目前全省单晶硅产能超120吉瓦,规模全国靠前;云南加速打造绿色铝全产业链,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建成电解铝产能633万吨,居全国前列。新能源电池产业在云南异军突起。金沙江畔,水富市经开区张滩片区,云南中晟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投资建成两期项目生产线,能实现年产13万吨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有充足的绿色电能作为保障,我们对公司前景信心十足。”公司总经办主任杨旭说。“绿电+先进制造”新优势逐步凸显,今年上半年,云南绿色能源快速增长,规上发电量增长18%,支撑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10.3%;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3.9%、19.6%、26.6%,“新三样”持续发展壮大。“绿值”共享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云南各族人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发展之路。蓝天、白云、绿水已成为云南靓丽的名片。记者从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获悉,2024年前10个月,全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云南突出打好长江、珠江、赤水河(云南段)保护治理攻坚战,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确保“一江清水出云南”,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2.1%,劣Ⅴ类比例下降到1%。云南全面提升生态“颜值”的同时,不断增加产业“绿值”,让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绿色饭”。华坪县地处金沙江畔,曾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华坪县荣将镇龙头村村民李德福曾是煤矿工人,据他回忆,江边过去多是光秃的荒山,一到雨季,泥土被雨水冲刷,江水浑浊。20世纪90年代起,华坪有序关闭矿井,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依托光、热、水资源,推广芒果种植,实现由“黑”向“绿”的转身。目前,华坪芒果种植面积45.9万亩,产量44万吨,产值28.6亿元。“种芒果后,山绿水清,钱袋子鼓了。”谈起芒果,李德福满脸笑容。“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这句谚语诠释着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云南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云南持续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定地方性法规24部,完成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等160项改革任务,累计创建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世界文化遗产“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千百年来,人们围绕古茶林,对山区土地集约利用并合理布局,创造出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当地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传承民族文化为载体,以茶文旅融合开发为目标,创新迭代景迈茶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走出一条“林茶共生、人地和谐、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点绿成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目前,景迈山森林覆盖率达83.14%,3.3万亩生态茶园获得有机认证。“茶叶价格上涨,大家收入大幅增加。”布朗族村民恩叭说,保护好村落、山林,茶园,生活才能越来越好。云南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核桃、澳洲坚果、林下中药材、野生食用菌等产业的产量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林草产业体系、发展路径和方向更加明晰,政策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支撑能力有效提升,联农带农效益日益凸显。2023年,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达4588.50亿元,同比增长26.58%,再创历史新高。“云南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充分发挥森林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作用,大力发展林草资源经济,突出林草重点产业,加快构建现代林草产业体系。”云南省林草局局长万勇介绍,以森林药材、野生食用菌、森林蔬菜、景观利用等为重点,实施“小品种大产业”培育工程,创新发展模式,建设支撑基地和园区,做优做强林下经济。
新华每日电讯

2024-12-10

569

“老字号”承载着历史记忆,更彰显着工匠精神与文化自信,成为城市独特的文化亮点。近年来,昭通市税务部门积极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不断优化办税缴费服务举措,助力“老字号”传承守正、历久弥新,焕发“新光彩”。昭通市某蚕丝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制作蚕丝被的“老字号”企业,其制作的蚕丝被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税务部门聚焦非遗项目传承发展涉税需求,大力开展“一企一策,服务到家”行动。针对发展特点,预判解决涉税热点需求,及时开展定制化、个性化政策推送,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在税惠政策的支持下,企业2024年享受到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税惠政策减免6.17万元。真金白银的税惠红利增强了企业的发展信心。”该公司财务负责人表示。“专注产品、苦练内功”是“老字号”在保持原有工艺的基础上,持续吸纳现代技术优势不断创新的必经之路。某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历经浮沉仍求新求变,正通过创新研发不断探索开辟新赛道。“税务部门为我们公司开出了个性化税惠政策的‘方子’,为我们找准了发展‘路子’。如今,企业在传承古老秘酿工艺的基础上融合现代酿酒技术,开发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系列白酒,广受消费者欢迎。”公司财务负责人说道。近年来,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消费持续升级,昭通一批“老字号”企业与时俱进,主动拥抱数字时代,力争打开更大的市场。巧家县某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甘蔗种植、红糖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老字号”企业。随着网络销售的蓬勃发展,企业逐渐把重心转移到网店售卖上来。为助力蔗糖产业做大做强,当地税务部门组建蔗企服务团队深入企业实地调研,帮助企业拓宽抖音、淘宝等线上销售渠道,为企业提供线上开票、纳税申报等一系列涉税辅导服务,助力“老字号”企业跟上时代“新步伐”。2024年以来,在税务部门的贴心服务下,该公司已享受各类税费优惠19万元。
昭通新闻网

2024-12-05

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