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昭通市威信县认真做好人才引进、培养、流动、激励等工作,用心用情推动“人”的工作取得实效,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抓住人口红利,稳定劳动力供给
威信县总人口45.6万人,劳动力人口21.08万,常年有18余万人在外务工。近年来,威信县已培育了电工、中式面点师、养老护理员等各类技能劳动力,形成多元化的产业人才队伍。
为做好“人”文章,威信县一方面狠抓就业,通过组织化转移输出,让劳动力稳定就业,推动脱贫群众持续增收,筑牢防返贫致贫底线;另一方面,以“3455”工作措施突出4个重点,确保农村居民就业有门路、培训有渠道、增收有途径,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同时,把民生实事放在首要位置,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社保、托幼等群众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深入推进实施教育事业提升三年行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三年行动,着力解决资源配置不均、发展质量不高、城乡差距较大等问题,全力提升城市吸引力。
优质的教育资源、日趋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长远的产业布局,正吸引大量能人返乡、人才入镇、企业筑巢,让宜居宜业的威信动能更足、前景更亮。

成立专家工作站,为产业发展赋能
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近年来,威信县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重要项目建设等发展需求,通过签约聘用、技术入股、合作经营、建立实验室、建好工作站等方式,用活柔性引才政策,落实刚性引才措施,强化政策支撑、健全发展平台、做好人文关怀,吸纳引领、推动各领域发展建设的高端领军人才、创业团队助力威信发展。
2023年,威信县相继成立云南省雷玉山专家工作站、威信县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杨丽华专家工作站、沈雯专家工作站、喻云专家工作站、生猪产业专家工作站,进一步强化了科技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支撑作用,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威信县现有各类专家工作室(站)22个,选派的各类人才深入一线各展其能,在技术指导、决策咨询、项目合作、试验示范等重点工作中,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着力破解产业发展的难点,点面结合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为全县的乡村振兴工作注入活力。

柔性引进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威信县坚持多重渠道,着力做好人才吸收、引进和储备工作。自2015年来,已培养“三名”人才19人、“鲲鹏计划”人才3人、“凤凰计划”人才1人。选派“万名人才兴万村”帮扶专家64名,储备威信籍县外优秀人才523名,有效充实壮大了人才队伍。
同时,以招聘、调动、遴选、柔性引进等多种方式,面向县内外引进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紧缺高层次人才。依托东西部协作项目,采取短期交流和中长期挂职,为人才发展搭建平台,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聚焦全县“1+N”产业体系建设,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需求,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聚焦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民生事业,引进优质资源推动合作办学、合作办医。与京师中教集团合作,建立威信县第三中学,引进优秀管理人员和学科骨干教师,遴选优秀教师。
此外,在“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中,威信县推行“人才+合作社”“人才+企业”“人才+项目”模式,健全帮扶人才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人才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为铺设乡村振兴之路贡献技术力量。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活经济发展引擎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人才竞争短期靠资金、中期看政策、长期比环境。威信县作为一个欠发达县域,存在区域位置、经济发展等“硬实力”的先天不足,所以更需要在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上下大功夫,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在平台建设上,威信县优化完善配套设施,用活政策、资金支持,提升人才工作、生活环境质量。在人才发展上,建立重点人才项目候选人信息库,统筹推进国家、省、市级各类人才培养项目、创新平台的组织申报,促进人才智力成果更好转化。在服务保障上,不断优化完善专家人才联系服务机制,做好人才落户、住房、医疗、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服务保障,加强人才工作机构和人才工作者队伍建设,办专家人才研修班、开专家人才座谈会,畅通人才发表意见、反映问题的主渠道,及时倾听人才声音,解决具体问题,用良好的服务、完备的保障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人才既要引得来,更要留得住、用得好。当前,威信县一体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以优惠的政策、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满足人才干事创业的期待,激发其归属感、认同感及成事兴业的信心。这座赤水河畔的“红韵之城”、山水相融的“宜居新城”、得天独厚的“发展福地”正昂首阔步,开创乡村振兴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