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 适老版 适老版 | 支持IPV6
政府信息公开
首页 重大民生信息 乡村振兴

昭通市抓实小额信贷助农拓宽振兴路

发布时间: 2023-04-06
来源: 昭通市乡村振兴局

昭通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小额信贷提质增效,破解生产发展资金瓶颈助力脱贫人口增收目标任务,将小额信贷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增加农户内生发展动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有力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2022年新增发放小额信贷17.8亿元,居全省第一位。2023年新增发放贷款5.16亿元,10934户脱贫户受益(其中三类对象959户)。

一、“延时、扩面、拓业”,打破发展瓶颈。一是打破期限局限,据实分类延长贷款年限。对周期较长、见效较慢的产业,在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适度调高还款年限,可将贷款年限从原来政策规定的最高3年延长至最高5年,并根据贷款户提出的申请年限由承贷银行根据贷款户信用度复核审批,确保贷款周期与产业生产周期和承贷机构风险管理相匹配,着力培育出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充分发挥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助推产业发展的作用。二是打破行政区域限制,解决跨县易地搬迁户贷款难问题。结合易地搬迁对象已在安置点稳定居住的实际情况,突破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只能在户籍所在地贷款的政策局限,由集中安置点出具稳定居住证明后,因产业发展需要申请小额信贷的群众视同为安置点户籍对象,由安置点所在县(市、区)按照政策给予贷款,确保跨县搬迁户与当地农户享有同等权益,推动跨县集中安置点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应贷尽贷”,确保易迁户产业资金有投入、产业渠道能拓展、产业发展能持续。三是打破产业发展模式局限,破解“散小弱”的产业发展困境。改变“见子打子”、“一哄而上”等产业发展模式,建成产品深加工相关产业链;落地“四统一、三扩大”(即:产业统一、审核统一、申贷统一、管理统一;规模扩大、对象扩大、条件扩大)推动高度组织化发展产业;落实落地“三个全覆盖”,实行“到乡到村带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合作发展、合营发展,把小额信贷这块“好钢”用在刀刃上,凝心聚力抓产业促农增收。

二、“强宣传、清底数、抓动态”,实现应贷尽贷。一是建立“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的宣传平台。在线上,通过网站公开各乡镇业务负责人及营业网点信贷工作人员联系方式,及时为群众提供小额信贷政策咨询服务。同时,利用各级各部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微博、QQ群等新媒体,以更加直观、便捷的方式将小额贷款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提高群众知晓率。在线下。依托县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定期入户走访,在各村、社区就业服务站张贴宣传资料,深入居民家中,面对面宣传小额贷款政策并发放惠民政策宣传手册,提高群众对小额贷款政策的认知率,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二是抓实四级联动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四级联动的动态管理工作机制,按照“四级联动、政银融合、风险共担、多方参与”的工作思路,发挥乡村振兴统筹协调作用明确各部门职责,采取“月检查、月研判、季调度”动态管理模式,对贷款质量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安排专业的信贷员,借鉴“背包精神”提前进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情实时掌握有关贷款情报,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小额信贷的风险。三是做实需求摸底调查。在政策宣传到户的基础上,全市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以行政村为单位据实对所有农户开展小额信贷贷款需求调查摸底,共排查出有贷款意愿且未贷款农户32708户,预计新增发放17.7亿元。

三、“重规划、严审批、强监管”,促进规范提升。一是精准优化项目库。建立市有统筹责任、县有主导责任、乡有主体责任、村有具体责任的市、县、乡、村四级金融惠民服务平台,形成“牵头推进有机构、办理服务有人员、贷款发放有流程”的工作格局。结合我市11县(市、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实施方案,精准规划小额信贷扶持的产业进项目库,优化项目库和产业发展配套工作机制,让产业项目的带头示范作用使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充分发挥其效力。威信县新芬村致富带头人彭廷富,通过政策扶持,申请产业小额信贷5万元、商业贷款5万元共计10万元原始资金,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存栏达28头,带动整组农户人均纯收入稳定在10000元以上,成为光荣脱贫户。二是简化贷款审批流程。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审批以农户产业发展所需为重点,结合各级不同的审批侧重点分门别类把好各级审核关卡。针对部分承贷银行需要集中审批相关资料导致审批速度较慢问题,科学创新工作方法简化办贷程序、开创绿色审批通道,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明确专人专柜办理,做到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应贷尽贷快贷”。三是做好贷后监督管理。严格执行“谁推荐、谁监管、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督促指导贷款户按时、按质实施产业项目,县(市、区)结合实际聘请种养业方面的技术专家,对实施产业项目的农户进行针对性培训,确保贴息资金真实用在产业发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