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始终围绕缩小脱贫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收入差距、缩小重点帮扶县和一般县的发展差距,确保兜底水平稳步提升、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两个缩小、两个确保”目标要求,以开发式帮扶为主,用发展的思维和手段,全力推进8个国家重点帮扶县和2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加快发展。2022年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达13233元(比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3369元少136元)、增长15.69%,消除1万元以下对象7.01万户30.06万人,7000元以下对象全部消除,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昭通市航拍 资料图
“三个机制”促振兴
情聚焦大型安置区完善“红、黄、绿”精细化管理机制。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创新以党建为引领凝聚工作合力、以需求为导向打造服务平台、以数据为支撑提升管理水平、以活动为载体促进交流融合“四项举措”的“红黄绿”精细化管理模式,被国家乡村振兴局作为典型经验推广,此经验典型在全市9个万人安置区和373个搬迁安置点正在实践落实。目前“网格化+”和“街道、社区、片区、楼栋”四级联动的精细化社区服务体系全面覆盖落实,广大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聚焦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完善创新管理机制。全市上下坚持以群众工作为主线,不断开展服务群众就业所盼、服务群众搬迁所急、服务群众增收所想、服务群众发展所需“四个服务”,促进了大疫面前稳岗就业、增加收入,全市农村劳动力、脱贫劳动力、易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分别达86.79%、88.49%、91.7%,均比上年有提升。镇雄县严格落实有组织、有服务、有技术、有品牌的要求,全面实践网格化摸底、精准化对接、组织化输出、品牌化带动、多元化拓岗、人性化服务“六化”同步机制稳就业促增收,在全省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
聚焦脱贫群众增收完善示范创建机制。彝良县“云中苗寨”充分用好资源、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培育新业态,打造增长点,开园仅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0万元、户均增收5000余元,中央电视台深度报道,国家乡村振兴局转发推广。借鉴其经验,已启动建设11个市级先导工程示范点,计划今年至少再启动20个,累计打造40个实验示范,加快推动“十百千”,不断形成一批既聚焦增收、又衔接振兴,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典型。今年昭通市要深化拓展坚持压紧压实市县乡村四级政治责任保增收、“一对一”结对万元以下低收入人口帮增收、“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筑牢帮扶防线守增收、“四议工作法”精准做实增收工作抓增收、开源与节流双管齐下强基固本促增收“5个坚持”,确保全市增收的速度和质量超过上年水平。

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
“五项举措”齐发力
突出常态化监测帮扶双管齐下。监测上,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全力防范化解返贫致贫风险,市级“双月一调度”、部门“一月一分析”、县乡“一月一遍访一研判”、村级“每旬一办公”、村民小组“每天一报告”,确保“找准人”,杜绝体外循环,做到应纳尽纳。帮扶上,聚焦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认真落实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等帮扶措施,全面促进精准帮扶全覆盖,实现了没有出现一户农村家庭返贫致贫支撑起全市没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市“三类对象”55106户230570人、已消除风险37650户164440人,风险消除率由2021年的57.39%提高到71.32%,分别比全省、全国高3.12、5.62个百分点。
突出用好用足政策精准发力。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政策的基础上,近年来市级出台了培育联农带农市场主体、龙头企业贴息奖补、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等23项政策措施,县级出台了120余项政策措施促农增收,政策效益不断显现。2022年全市脱贫人口和“三类对象”经营性收入1412元、人均增500余元、增长54.04%。同时创新设立保费规模1亿元政策性防贫保险,已赔付4949.92万元,有效防止15234户返贫致贫。
突出项目有力有序有效落实。针对衔接资金部份项目出现效益低的问题,市级制定出台了提高衔接资金使用效率12条措施,聚焦“到人到户、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三大类精准编制项目,集中财力办大事、集中资源做产业、集中联农衔接振兴。今年的衔接资金项目市委、市政府5次组织审查,系统对各县市区项目逐一评审,项目评审通过后方可入库和实施。目前评审工作结束,各类项目按时间先后陆续启动建设。
突出产业就业高质量双轮驱动。坚持对有劳动能力和具备资源优势的群众,主要采取开发式帮扶措施。产业上,聚焦“一县一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目前全市853家企业、1685个合作社、41.39万户农户实现“双绑”,双绑覆盖率达93.59%,2022年仅产业实现人均纯收入净增长400多元。就业上,坚持全面提高组织输出、提高省外输出、提高技能输出、延长务工时长“三提高一延长”,新增省外输出8万人,平均务工时间延长至9.05个月,比2021年增加0.55个月。
突出指挥责任体系始终不变。昭通市延续“参谋部、作战部、指挥部”不变,落实“四个不摘”,坚持“五级书记抓”、实行“双组长”,落实“一把手”,压紧压实市委、市政府指挥责任、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责任、行业部门行业责任、县级主体责任、乡村守土责任“五个责任”体系。领导小组办公室树牢“重整行装再出发、有为才有位”,主动谋划、牵头抓总、负责日常,大胆提出并认真践行防贫办、项目办、振兴办“三办”工作责任,积极充分当好参谋助手。

云中苗寨
“六篇文章”谋发展
昭通市坚持用发展的理念和方式,以开发式帮扶发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协同推进,守牢底线、抓实增收、衔接振兴,不断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高质量发展。
做实守牢底线文章。重点做到“四个必须”:必须常态化抓实监测预警,做到应纳尽纳,以实的硬支撑实现账实一致、账账相符、数据闭环;必须有力有效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脱贫群众的底线水平和幸福指数;必须严格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性防贫保险坚守突破底线的重要作用;必须着力开发式帮扶,有效协同兜底帮扶落实,坚决做到不让一户农村家庭返贫致贫。
做实群众增收文章。坚持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检验推进重点县加快发展的试金石,不断深化完善“五个坚持”促增收。坚持分类精准施策,对有劳动能力和资源优势的群众,大力支持发展产业、转移就业;对无劳动能力的群众,强化落实综合性保障措施、帮助盘活资源等手段,创新帮带关联,形成利益共同体,保障持续稳定增收。
做实破解难题文章。结合昭通实际,制定出台了2023年30项重点工作任务,其中要破解的8个差距,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协同推进,以钉钉子精神一个一个解决,以问题整改倒逼工作落实,努力推动脱贫成果巩固和有效衔接振兴。
做实资金项目文章。吃透国家帮扶政策,严格落实“十二条措施”,坚持衔接资金项目市级集中评审制度,项目未经评审不得纳入项目库,建立工作专班和跟踪问效机制,不断提升衔接资金使用效益,联农带农促推重点县加快发展。
做实易迁后扶文章。昭通脱贫成果巩固重中之重是35.47万易地搬迁群众,坚持不断拓展“红黄绿”精细化管理经验,加快推进9个万人安置区示范引领标杆打造,推动公共服务全覆盖,持续推进“网格化+”。加快安置区后扶产业园建设,拓展就近就业岗位,促进易迁群众充分就业和收入增长,有效巩固拓展好搬迁成果。努力把安置区办成人民满意的民生事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城乡融合幸福家园。
做实力量保障文章。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执行《昭通市贯彻〈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细则》,构建责任体系、压实各级责任;持续深化东西协作和定点帮扶,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力量;强化过程管控,建立督查考评机制,严肃追责问责,为推进重点帮扶县加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