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无障碍 | 适老版 适老版 | 支持IPV6
政府信息公开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规划信息

昭通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 2021-11-25
来源: 昭通市水利局

 

昭通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

20212025年)

 

                                                                         一、成就与形势

“十三五”期间,全市重点水网建设全面加快,农村饮水安全进一步巩固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持续提升,河湖长制工作向纵深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水土流失监管进一步加强,依法治水管水工作深入推进,全市水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资源消耗总量和消耗强度刚性约束不断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用水方式转变。节水型社会不断完善,用水计划管理日趋严格,公民节水意识持续增强,重点领域节水力度不断增大,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升。

二是供水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序推进30件在建中小型水库工程,设计总库容29311m3;新开工镇雄县坝口河、永善县天星坝2座中型水库及昭阳区边箐、鲁甸县滴水海子、巧家县小空山等14座小(1)型水库;竣工验收绥江罗汉坪中型及绥江关村、彝良发达、威信桂香沟、威信回凤、威信昌水岩、大关广东坝、巧家小空山等7件小(1)型水库。十三五期间20座水库实现下闸蓄水,新增蓄水2.13亿m3,受益人口62.9961万人,控灌农田面积45.91万亩。

是农村水利基础进一步夯实。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严格按照脱贫攻坚饮水安全验收标准,全面保障贫困群众饮水安全达标。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投资14.07亿元,建成各类农村供水工程6667件,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人口206.28万人

是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发挥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作用。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400.7km2;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0%以上;扎实推进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高位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完成赤水河流域17座小水电站拆除,率先实现赤水河流域干支流无电站拦水阻水;搬迁沿线群众2.73万人,退耕还林30.6万亩,调整产业结构建成竹39.7万亩,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是水利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坚持“以项目带改革”的思路,着力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水利工程市场化管养维护体制机制,促进工程良性运行;探索实施水价改革,制定合理水价,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优化;加快农田水利改革,有力保障了全市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全面推行“放管服”改革,调整精简了权责事项清单,全面推行“一网通办”,初步梳理形成了水利系统监管事项目录清单。

是依法治水管水全面加强。认真贯彻落实水利部强监管统一部署,切实加强全市江河湖泊、水资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利资金、行政事务工作的监管。河(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纵深推进,全面实施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的创新举措,深入实施河长清河、河库环境整治等16项专项行动,整治规范入河排污口66个,查处非法采砂案件85件,完成流域面积50km2以上河流管理范围划定。

是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稳步提升。全面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水文基础设施、监测预警能力和水质等信息化建设,水利行业能力持续提升。实施和推进水利人才战略,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水利人才培养、引进和培训教育,全市水利系统人才比例适度增长,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明显增加。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和“五个着力”紧扣全市“三个定位、四篇文章”要求,立足昭通市情水情,把水利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作为目标、把供水保障作为重点、把水安全风险防控作为底线把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刚性约束把水生态保护作为控制红线构建昭通特色的现代化水安全保障体系。

(二)基本原则

1. 以人为本保障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水利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解决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饮水、防洪、生态环境等问题,提升水安全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 节水优先,高效利用。把节水作为解决我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

3. 空间均衡,协同发展。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转变治水思路和方式,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促进人口经济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均衡,约束和规范各类水事行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4. 系统治理,综合施策。坚持新时期系统治理观念,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统筹上下游、左右岸、上地下、城市乡村,着力构建流域健康水循环,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建设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江河安澜的美好家园。

5. 预防为主,风险防控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从注重事后处置向风险防控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降低安全风险转变,建立健全水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提升防范化解水安全风险的能力。

6. 两手发力,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依法治水管水护水,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行业监督管理,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的水治理体系。

主要目标

2025年,建成与昭通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水旱灾害防御和供水安全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节约用水水平进一步提高,水生态环境质量得明显改善,数字水利体系初步建立,涉水事务监管能力全面增强,防范、应对、化解水资源风险能力显著提升。

水旱灾害防御目标。中小河流重要河段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主要低洼易涝地区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山洪灾害重点区域基本形成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御体系。5级及以上江河堤防达标率由现状的45.1%提高到55%,消除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建立山洪灾害防治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水旱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进一步增强。

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目标。十四五末,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3.44亿m3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1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2.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 0.527。新增蓄水库容2.2亿m3、新增供水能力2.6亿m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

水生态建设目标。“十四五”期间涉水空间管控制度基本建立,流域面积50km2及以上河流和常年水面面积1km2以上水库管理范围全部划定。江河湖库水源涵养与保护能力明显提升,重点河湖生态环境水量基本保障,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保持率提高到59%以上。

数字水利体系建设方面。全面加强江河湖、地下水、水利工程、水利管理活动和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工程安全、洪旱灾害、水土保持监测等涉水信息的监测感知,加快水利大数据中心和综合监管平台建设,推进涵盖水利核心业务的智能应用,完善网络安全体系。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文测报和信息服务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涉水事务监管目标。水文水资源、河湖生态、水土流失、水灾害等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建立。河(湖)长制深入推进,主要河湖水域岸线得到有效管控,重要河湖水域岸线监管率达到 80%以上。

水利改革创新目标。全面明晰水利工程产权,全面实施农村供水工程水费收缴,全面推广农田水利水价改革试点经验,水权水价水市场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政府主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水利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建立。

三、重点任务

全面推进昭通市水网建设,逐步优化完善水生态保护治理总体布局和水资源配置,加强河湖水系保护治理,统筹城乡一体化供水,完善大中小微配套水利工程体系,加快补齐防洪、供水、水生态、信息化等方面突出短板,建设战略性、网络型水利基础设施。

1. 继续推进金沙江干流、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

开展金沙江干流堤防工程建设,加快完成《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实施方案》内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建设任务,继续推进《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内流域面积3000 km2及以上主要支流及流域面积2003000 km2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优先实施整条河流系统治理,建立系统、封闭的防洪体系,不断提高江河堤防达标率、不断增强中小河流防洪能力。

2. 水源工程建设。

加快已建、在建工程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现有工程供水能力。加快昭通市4座在建中型水库和6座小(1)型水库建设步伐,力争“十四五”期间建成发挥效益,提高水资源调控能力。加快推进昭通市岔河、威信县吼西、镇雄安尔等13座中型水库和44座小(1)型水库前期工作,并适时开工建设。

3.引调水工程建设。

以自然河湖水系、调蓄工程和引调工程为依托,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市各区域之间、流域之间水系连通工程,充分发挥已建工程的供水效益和效率,优化全市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快推进803牛栏江堰塞湖综合整治兴利部分工程(灌区及贫困山区农村饮水)、润昭引水工程、鲁甸县桃源水库调水灌溉工程等15件项目的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

4. 昭通市金沙江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建设。

通过在昭通市境内的白鹤滩及溪洛渡水电站库区提水,以提水加自流的方式,解决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水富市8个县(市、区)、40个乡镇159万人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集中连片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区、农业产业灌溉的综合利用工程

5. 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

继续开展昭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提高渔洞水库水资源利用效率;在光热条件较好、耕地集中连片的农业发展核心区以及干热河谷地区开展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进永善县云荞灌区、蒿枝坝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和干热河谷开发提供水利支撑。

6. 农村供水工程建设。

对老化失修、建设标准低的工程进行提升改造,加强小型集中式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供水水质,重点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千吨万人供水、万人以下集中供水工程325件。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不断提升农供水安全保障水平。

7.山区小水网工程建设。

结合水窖、水池、塘坝等小微蓄水工程,提高雨水积蓄能力,通过抗旱水源储备和区域水源科学调配,充分发挥各类水源调节互补的抗旱减灾作用,改善乡村基本生活生产条件。建设山区小水网工程62件。

8.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江河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实施重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石漠化地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等水土流失重点防治项目。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坡耕地综合整治。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结合,重点推进水土流失相对严重地区和坡耕地相对集中区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9.大力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

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针对农村水系存在的淤塞萎缩、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立足乡村河流特点和保护发展需要,在试点县的基础上,以县域为单元、河流为脉络、村庄为节点,通过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多种措施,集中连片推进,水域岸线并治,结合村庄建设和产业发展,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建设“水美乡村”,不断增强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保障措施

“十四五”时期,水利建设任务重、投资强度大、管理要求高、改革难度大。为推动规划顺利实施,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密切配合,保障规划项目顺利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强化市、县(区)各级水安全保障工作责任,加强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统筹部署协调各项任务。水行政主管部门发挥牵头作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主动与其他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草原、农业农村等部门要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形成水安全保障工作合力。

(二)深化前期工作

建立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加快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建立开工一批、推进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的前期工作良性滚动机制。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有关强制标准和规程规范,确保前期工作质量和深度。抓好项目环评、用地预审等要件办理,协调解决征地移民中的重大问题,积极落实建设条件。继续推行“放管服”改革,加快项目审查审批进度,强化监管,提高效率,力争多开早开。

(三)加大投入力度

充分发挥各级财政对水利工程建设投资的主渠道引导作用,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支持和金融政策支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优化水利建设投资结构,充实重大项目储备,在优先保障重大水利工程投资的基础上,加大重点河(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节约用水等领域的投资力度。

(四)逐级分解落实

明确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举措的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市、县(区)合力推进规划有序实施。根据水安全保障总体部署和要求,把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层层分解,细化落实到相关部门,明确分工,精心组织,精准发力,分步实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确保规划落地生效。

(五)严格检测评估

加强规划目标指标实施进度监测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的跟踪。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加强对规划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的跟踪督办。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分析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提升规划的适应性。